(1)艋舺龍山寺
艋舺龍山寺落成於1740年,為傳統三進四合院宮殿式建築,供俸佛、道、儒教重要神祇,現為國家二級古蹟。臺灣廟宇以色彩繽紛、雕飾華麗聞名,其中又以龍山寺為代表,其屋簷用彩玻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裝飾,堪稱臺灣特有剪黏藝術的精華;石雕、木雕、彩繪和格局樣貌亦精巧細緻,將傳統匠藝工法與臺灣廟宇之美展現地淋漓盡致。
(2)剝皮寮歷史街區
剝皮寮為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街道,因此混合了清代、日據和民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,在重建維護後,街道上可見早年西藥房、理髮店、飲食店等原貌,亭仔腳、斑駁磚牆等建築細節也被刻意保留,別緻的懷舊氛圍吸引許多知名電影如《艋舺》等來此取景,走在街上,就可閱盡臺北歷史。
(3)西門紅樓
西門紅樓為臺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,現為國家三級古蹟,其設計出自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之手,以八卦造型入口、十字架造型主體為特色,在當年不僅空前絕後,更是東、西建築史上首例,此大膽前衛的設計,今日看來依舊獨特美麗。
(4)西本願寺
臺版「西本願寺」建築群在1923至1934年期間陸續興建完成,是臺灣最大的日式佛寺,包含了「西本願寺」本堂臺基、「御廟所」臺座、「輪番所」、「樹心會館」、「鐘樓」及「參道」等景點,是就近體驗道地日本和風建築的好所在。
(5)臺北市孔廟
臺北市孔廟於1925年重建,座落於文風丕盛的大龍街裡,是最能一窺完整中華儒家文化之地。每年春、秋的祭孔典禮,是臺北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。另外,孔廟建築本身,採曲阜本廟建築形式,樑柱門窗皆未刻字,顯得樸實又莊嚴,但因為民間興築,活潑的區域性裝飾風格巧妙融合其中,屋簷上的交趾陶與剪粘裝飾,為臺北市孔廟裡另一矚目焦點。
(6)大龍峒保安宮
肇建於1742年的大龍峒保安宮,為三殿三進式、佔地三千坪的大廟,為國家二級古蹟。大龍峒保安宮不但是民眾平日進香的廟宇,也是一座活的美術館,具高度藝術性,不論是廟身建築、屋脊磚瓦,或是裝飾細節如木雕、石刻、彩繪、泥塑、剪粘等,皆可欣賞到宗教與傳統工藝結合的民間藝術之美。